走进乡村“探”期货(财经眼)

发布时间:2024-12-16 07:34:59 来源: sp20241216

  数据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期货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通过发挥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源配置功能,不断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我国期货市场从农产品“起家”,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已上市超过40个涉农期货期权产品。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多地乡村,探寻期货市场给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市场带来的新变化。

  为农民稳收入提供保障

  7月,走进“花生之乡”河南省桐柏县,花生田里一派忙碌景象。春播花生大部分花针已经入土,到了荚果膨大期,夏花生也已经开花下针,处于生长阶段。

  “今年一开年就收到了大‘红包’。”说起年初获得的保险赔付,桐柏县光武村的种植户宋德付仍然难掩惊喜。去年底,全国花生丰产带来价格持续下跌,同时,桐柏花生又逢降雨较多造成部分减产。宋德付卖了自己种的30多亩花生,最终到手不足两万元。但没过多久,他参与的花生“保险+期货”项目就启动了赔付。去年8月,在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当地政府统筹组织下,桐柏县超过3000多名种植户参与了这一项目,上了花生产量和价格的“双保险”。

  “每亩赔了300元,家庭收入增加近万元。”宋德付说,以前听都没听过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送上门,让村子里很多像他一样的脱贫户从中获益。最近,新一年的花生“保险+期货”项目启动,尝到了甜头的桐柏种植户,从去年的“试试看”转变为今年的主动踊跃投保。

  今年是“保险+期货”模式试点10周年。这一特色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模式在我国金融支农的本土实践中生长壮大,通过“保险”这种大众熟知的金融产品,把农民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管理需求收集起来,由期货公司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为参保农民提供种植收入保障。中国期货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期协”)最新报告显示(报告期为2023年5月1日至2024年4月30日),“保险+期货”模式已为大豆、玉米、苹果、花生等21个涉农品种提供了风险管理服务,报告期内累计承保货值708.98亿元,涉及现货数量共计1147.46万吨。

  经过10年的发展,“保险+期货”模式不断成熟优化,不仅承保规模逐步增长,项目质量也不断提升。

  覆盖面不断扩展,惠及更多农户。报告期内,项目覆盖县域数量增至1135个,惠及农户数量增至201.31万户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数量分别大幅增加到6426家次、1946家次。

  保费来源多元化,支出结构更加稳定。“保险+期货”保费来源主要由财政补贴、农户自缴、期货行业及其他方面支持构成。中期协数据显示,地方政府保费投入占比不断增加,已成为第一大保费出资方,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保险+期货’是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的重要探索。”中期协有关负责人表示。

  参与主体认可度增强,项目可持续性提升。黑龙江桦川玉米、陕西延长苹果、海南白沙天然橡胶等多个项目连续试点5年以上,持续两年开展项目的区域规模占比达79.87%。同时,参与主体对这一模式认识不断加深,不少参保人自缴保费比例已达30%。

  不仅撑起收入“保障网”,期货工具还为农户树起价格“风向标”。期货市场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形成连续、公开、透明、权威的期货价格,能够反映农产品的远期供求预期和价格趋势,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了农民现货议价能力,同时农民可以通过期货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及时调整种植面积,促进科学种植。

  在陕西省延长县和甘肃省静宁县的苹果现货交易市场,大型电子屏上实时播放苹果期货盘面价格。在河南省桐柏县和新疆麦盖提县,越来越多的花生和红枣种植户学会了手机“看盘”,足不出户就对价格趋势了如指掌。

  为农业企业稳经营平抑风险

  “目前我们公司期货团队有几十个人,每周都有销售研究分析会。”新疆利华集团总经理李德华说,利华集团棉花种植、加工规模位居国内前列,如今期货工具的应用已经融入公司日常经营的各个环节。

  2021年,棉花价格下跌,利华集团当年却没有赔钱。原来,利华集团把地里预产的10万吨棉花做了套期保值,通过期货市场的盈利弥补了现货市场的亏损。

  今年是棉花期货上市20周年,棉花期货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深度融入我国棉花产业链。受到气候、产量、消费量、进出口规模和国际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棉花价格波动较大,为了抵御价格波动风险,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即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同时对棉花进行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总能在其中一个市场获得盈利,从而抵消或弥补另一个市场造成的亏空。

  对轧花厂和贸易商这些承受买卖两头价格波动影响的经营主体来说,这一工具更为重要。

  “我们在核算各项成本后,会根据利润预期,当期货价格达到理想价位后进行卖出套期保值,相当于预售锁定利润,在保证加工成本的前提下保证预期的利润水平,实现稳定收入。”新疆库尔勒市一位轧花厂负责人表示,棉花期货已成为轧花厂平稳经营的“法宝”。

  “一定要充分拥抱期货市场,利用期货、现货‘两条腿’走路。”新疆冠农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冠农股份从事棉花加工、销售和仓储物流等业务,每年的自营产品约10万吨,贸易量约5万吨,目前自有的棉花以及贸易棉花都会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套保比例约70%。“现在棉花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只有借助多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才能更好地对成本、销售价格进行风险管理。”该负责人介绍。

  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开始主动拥抱期货市场,专业化期货业务团队已成为很多涉棉企业“标配”。据统计,在新疆地区,超过90%的棉花加工企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期货市场。在期货助力下,产业企业经营更加稳定,为农服务、让利于农的底气也更足了,不少企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创新结算方式增加棉农收入。

  农产品期货不仅助力企业稳经营,还促进农业产业链强韧性。

  近年来,基于期货市场发展而来的“期货+升贴水”基差贸易模式,在农业风险管理中被广泛采用。在这种贸易模式下,上下游企业不再进行传统现货的“一口价”交易,而是通过“点价”形式进行。即上游生产者、经营者可以在农产品价格合适的时候在期货平台上挂单卖出,定好基差,等待下游客户来“点价”,下游客户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时点买入。

  近日,地方产业链龙头企业陕西粮农油脂集团与当地下游小型灌装厂签订基差点价购销合同,给予下游客户点价购买菜油的权利,在实现让利销售的同时自身获得稳定利润,缓解了短期内原料上涨对下游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

  “上下游经营主体都将价格波动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使买卖双方原本相互对立的博弈关系变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增强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黏性。”郑商所有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基差贸易已成为许多农产品贸易的主流模式,国内85%以上的重点制糖集团、80%以上的棉花和菜籽粕及60%以上的菜籽油现货贸易均采用基差点价,为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提供了期货方案。

  为建设农产品全国统一大市场添能蓄力

  实物交割库是连接期货和现货市场的纽带。商品期货交易的买卖双方在合约到期时如选择实物交割履约,就需要通过实物交割仓库进行商品入库和提取。期货交易所通常贴近现货产销分布来设置交割仓库、提供交割服务,交割库数量的增加和布局优化加快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贸易流通。

  红枣期货交割库主要分布于新疆,白糖期货交割库遍布广西、云南、山东、江苏等10多个省份……一个个实物交割库串点成链,加速农产品跨区域流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广西是我国白糖主产区,以钦州港为中心,半径250公里以内,覆盖了广西目前种蔗面积的80%、全区72%的制糖企业。”广西融桂物流集团有限公司钦州仓储分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紧邻钦州港,能将附近糖厂生产的白糖通过港口快速运送到销区,被郑商所指定为白糖期货交割库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白糖专业仓储物流企业之一。

  “期货交易所通过合理设置和增加农产品交割库,不仅提升期货交割结算、风险管理的效率,还能破除市场分割,促进区域要素流动,从而促进国内农产品市场循环畅通。”郑商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郑商所已经设立231家农产品期货交割库,分布在品种的主要产销及贸易集散地,极大地促进商品要素资源跨区域集散流通。

  此外,期货市场还通过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发展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苹果期货引入苹果标准化分级理念,为产业企业开展标准化经营提供了精细明确的参照。“在苹果期货交割标准引导下,苹果现货市场有了统一质量标准,同时苹果价格梯度体系也更加明晰,‘优果优价’更加明显,激励我们进行更严格的种植管理、更严谨的检验检测。”延安中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借助苹果期货标准组织果农标准化种植,苹果不仅卖上价了还更畅销了。

  “以前部分农产品经营较为粗放,流通秩序不够规范,流通效率不够高。等级规格标准是引导农业生产、规范市场流通的重要手段。”郑商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期货市场具有高度标准化的特征,农产品期货交割标准融合了国家和相关行业的推广标准,在引导行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打破农产品缺乏流通标准的掣肘,从而加快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9日 18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