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18:03:19 来源: sp20241223
惊蛰春动,在这个时节全国两会完满收官。大会闭幕后,数千名代表委员陆续返回工作岗位。他们来时带着的是反映民意民声的提案建议,带回去的则是会议精神,开启真抓实干的新阶段,努力将会议擘画的蓝图落到现实中。
在过去一周多时间里,在两会的各个重磅报告里,在“部长通道”中,在代表委员的发言间,“预期”这个词被反复提及,比如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金融市场合理引导预期……一个个预期连在一起,搭建起接下来该“干什么”“怎么干”的框架。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预期的自我实现”,即预期导致行为改变,两会提出的预期,就是凝心聚力,让在接下来的工作里大家能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
当前社会预期偏弱,而改善预期,离不开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可预期的环境说白了就是让人放心,或者说降低机会成本。从政府来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能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就会让各方感到安心。其实出台的政策好不好,最重要的标尺是企业和群众满意度,对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要谨慎,对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要清理和废止。在政策的实施中根据企业认可不认可、群众放心不放心,在执行的进程中及时调整和完善,让政策能精确命中要解决问题的“靶心”,起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改善预期,信心和底气来自“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的民生福祉。微观主体的切实感受是良好预期生长的土壤。可一段时间以来,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确实存在,这种“温差”会对预期造成影响。因此需要有力有效保障民生,聚焦群众冷暖,拿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确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完善 “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完成好这一件件利民举措,预期就会越来越坚挺。
预期与现实总是相互交织的。过去一年半里各地各部门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同时也有一些行业生产恢复不及预期,工业增长与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对于前者要总结经验,再接再厉,而弱于预期的领域则需有针对性地查找根源,解决问题,迎头赶上。
预期是目标,信心是黄金,实干是关键。实现今年两会上提出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并不容易,各方面面临的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这就更需要坚定信心,靠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才能把今年的预期变成明年盘点总结时的佳期。
(文丨孔令龙)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