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20:34:50 来源: sp20250101
◎本报记者 孙明源
2023年,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从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共同体;从启动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到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从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到推动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职业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余个专业、12万余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新增的一线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未来,职业教育将继续做好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为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发挥积极作用。
推动产教进一步融合
《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发布
4月1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2023年底前建设50家左右,2024年底前再建设50家左右,到2025年共建设150家左右市域产教联合体。
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启鸿看来,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指在城市范围内,由企业、院校和政府部门等多方结合而成的实体化经营组织。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2022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属于“一体两翼”职业教育新格局中的一翼。“市域”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个功能单元,类似于产业聚集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主体形成合力,协同育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成,为合力提供了平台和用武之地。
10月,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正式公布。每个市域产教联合体都包括一个依托园区、一所牵头院校、一家牵头企业和多家相关单位,并成立了由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人员组成的理事会或董事会。通过各类主体的协同配合,市域产教联合体将达到产权明晰、组织完备、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实体化运作要求。
2024年初,教育部会对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单位进行验收。验收情况将作为遴选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地方、“双高计划”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未来,教育部还将按照“有进有出、动态调整”原则,采用实地调研、年度计划执行复核等形式,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和管理。
改变科研与教学分离现象
110家全国“双高”院校和企业组成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共同体
5月14日,“科教融汇职业院校在行动”座谈会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座谈会上成立了由110家全国“双高”院校和企业组成的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共同体。共同体向全国高职院校发出“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倡议书”,并发布200余项技术创新需求和人才需求清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科教融汇是一个创新性表述,指科学技术与教育应当融合交汇。对职业教育而言,“科”既可指向技术技能及其应用研究,也可泛指职业教育领域内一切科研工作。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科研与教学分离的现象,科教融汇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开出的药方。科教融汇的具体举措是将科技创新融入职业院校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科研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科教融汇同样需要职业院校教师的深度参与。职业院校要选派教师到科研机构、高精尖企业挂职锻炼,并鼓励教师开展各类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同时,科研机构也要参与到职业院校教材设计和教材编写过程中。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助于职业院校办学育人和产业转型升级,而且能够实现技能人才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精准度。
“职业教育不需要科研”的这一旧有认知正在被打破。目前,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通过科教融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力量可以得到有机整合,形成产学研高效协同与深度融合的新体系,真正让科研、产业和教学实现“三赢”。
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
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启动
5月,教育部启动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工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等6个重点领域,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开展。
牵头院校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相关领域的高水平职业学校、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顶尖团队,通过整体谋划、一体设计,统筹推进该领域高职专科专业课程改革。首批试点工作已于7月启动,预计2024年底完成并推广。各领域需要重点建设约10门一流专业核心课程,配套建设约10种优质教材和5个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并在改革过程中培育一批优秀教师团队。
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7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指出,要引领职业教育“课堂改革”,提升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通知要求,到2025年要面向行业重点领域,建成1000门左右新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要符合岗位工作实际,充分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课程设计要符合因材施教的规律。
统筹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印发
“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的目标。6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社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
为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方案》指出,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鼓励引导职业院校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冶金、医药、建材、轻纺等领域的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杨欣斌表示,开设新专业不是盲目跟风求新,社会需求才是新专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专业要和新科技、新需求牢牢结合起来。
根据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国家控制专业点共153个。这些专业点主要集中于医学类、中医类和教育类等,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教育类专业,包括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等。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人才紧缺行业需求的响应。
“加快职业标准研究势在必行。”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鹏表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领域已经衍生出一批新职业,如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信息安全测试员等。但这类职业需要哪些职业能力,每种职业能力需要达到何种层次水平,都需要进行系统研究,建立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人才培养。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名单公布
6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名单的通知》,确定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国家级团队)111个。
通知指出,各地要以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充分发挥国家级团队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逐步形成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团队网络。国家级团队要做好建设经验成果的总结凝练,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建设范式,持续做好成果巩固,牵头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加强与相关院校的沟通合作,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推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双师型”教师界定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双师型”教师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
长期以来,“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的短缺是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育部在2022年末公布了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年)名单,共有170所院校入选,这些基地是承担各地各校教师培训的重要力量。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名单的公布,使教师队伍培训形成“上有团队引领,下有基地托举”的良好局面。相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奔赴职业教育一线,为培育我国的能工巧匠贡献力量。
画好校企合作“同心圆”
首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江苏常州成立
7月25日,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江苏常州成立,这是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体的首批成员单位包括9所普通高校、34所职业院校、中国中车及其49家所属制造类子公司。5个产业集聚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支持单位参与其中。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选择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作为首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原因之一是轨道交通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明显。轨道交通产业链能够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快速流动集聚,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带动城市格局转变、人口布局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
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后,其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脚步也不断加快。10月,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与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东北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共同成立全国钢铁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1月,全国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宁波成立。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执行校长曹庆年表示,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努力。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解决产教融合实际推进过程中内容单一、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平台有限等问题。在共同体机制中,学生不仅能从职业院校中学习岗位所需的基础技能,而且可以从本科院校中学习产业整体的运行机制,最终成为能够将实操能力和全局思维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和技能型人才。
革新传统实训模式
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出炉
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发布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通知要求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到2025年建成200个左右全国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带动各地1000个左右区域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实训教学模式创新。
数字化已经成为各种类型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要支撑。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数字化手段的重要性尤其突出。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教学存在“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等现实问题。但是凭借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师生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发资源、升级设备、构建课程、组建团队,革新传统实训模式,有效服务专业实训和社会培训。
除了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各校还将依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建设本校大数据中心,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指出,按照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和变革要求,构建校省国家三级中职高职本科全覆盖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下简称资源库)共建共享体系。资源库将围绕特定专业展开建设,各级资源库会接入国家或省级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形成统一共享的资源体系。
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通过一批全国性资源库,带动地方建设1000个左右区域性资源库,基本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全覆盖。
打造中国职教名片
鲁班工坊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
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鲁班工坊项目被纳入白皮书,并进行了项目介绍。
从埃及的开罗到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从泰国的大城府到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拉合尔;从俄罗斯的莫斯科到葡萄牙的塞图巴尔……方圆相融的鲁班工坊标识宛若来自东方的绚丽之花,朵朵精彩绽放,成为“一带一路”上亮丽的职教风景。
鲁班工坊是在中国教育部指导下、天津市原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致力于培养合作国家熟悉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和中国产品的技术技能人才。迄今为止,我国已在埃塞俄比亚、埃及、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等25个国家建成27所鲁班工坊。鲁班工坊遍布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
围绕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铁路运营、汽车工业、中医中药等重点领域,根据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需求,鲁班工坊开设了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新能源、云计算、物联网、动车组检修、汽车维修、物流管理、中餐烹饪、中医药、跨境电商、智慧农业等70多个专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合作国家青年就业和民生改善,促进合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鲁班工坊还持续为大型中资企业在海外发展培养培训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带动中国企业和优质产品“走出去”,不断发挥“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的作用。
除鲁班工坊外,我国“出海”的职业教育品牌还有丝路学院、中文工坊、郑和学院等。它们都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亮丽名片。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国门,为共建国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年来,我国建设国际职业教育标准548个;编写职业教育双语教材252种,覆盖学生数量近7万人;与400余所高职院校和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海外办学累计招生人数近2万名。我国职业院校还不断与世界同行展开交流合作,并为此搭建了多元宽广的平台。例如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中泰职业教育联盟等。(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