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变成“克” 这家“套路店”在坑害过往乘客

发布时间:2025-01-01 22:14:06 来源: sp20250101

  取证难,相关部门处置也为难?

  这家“套路店”在坑害过往乘客

  近年来,本报接到多起投诉称:沪昆高速与洞城高速连接处的大水收费站附近,有一家大水客运饭店,一伙人在里面设局售卖金刚果,很多长途大巴车的乘客中招。11月上旬,记者来到实地展开了调查。 

  乘客:

  “斤”变成“克” 被迫买单 

  李明是四川南充人,近日,他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大水客运饭店的遭遇。

  10月26日,李明从汕头回家。当晚9时多,他乘坐的大巴车开进了大水收费站出口处的大水客运饭店。司机告诉乘客,在此停留15分钟。 

  大水客运饭店门口摆放有两个柜台,分别在售卖鹿茸和金刚果。李明看到有一堆人在购买金刚果,也心动了,就问“金刚果多少钱一斤?”,有人回答“9块钱”。李明和同乡小姚便各称了6两多。没想到金刚果被老板打成粉末后,价格从“每斤9元”变成了“每克9元”,两人被分别要求支付2870元和2900元。 

  在与老板的争执过程中,他们乘坐的大巴车要发车了。这时,饭店里出来几个男人将他们围起来,声称不付款就不让上车。两人势单力薄,只好乖乖付款。 

  在大水客运饭店停留过的乘客中,有不少人都经历了类似遭遇,其中主要为四川、贵州、云南的乘客。有个多次在此停留过的投诉者告诉记者,餐厅门口的这两个柜台开始都没有明码标价。今年7月份之后,墙上挂上了一块价格牌子,但距离柜台和称重处都较远。 

  现场:

  戒备森严 “托儿”吆喝  

  11月6日晚上7时,记者到达洞城高速大水收费站高速口一侧,在距离收费闸机70米左右,记者看到了大水客运饭店的标牌。路边有一个供车辆进出的道闸,旁边设有保安岗亭。道闸紧闭,只供整车进入,并无行人通道。从道闸到饭店的直线距离大约还有200米,站在道闸外,肉眼看不到里面的情况。道闸口附近,还停有一台无牌照的吉普车,车里坐了2个人,一直在观望周边情况。事后,有知情人告诉记者,马路边的人是哨位,一旦外面有执法检查等动静,他们就会通知里面的人。

  记者以进去吃饭为由,喊保安开闸门,保安只看了一眼记者,却不开门。记者听到里面有喇叭的叫卖声,具体什么内容听不清楚。 

  直接进去失败,记者只得从附近居民房进入到大水客运饭店西侧围墙边。在围墙边的护坡上,记者能清楚听到里面在叫卖“肾宝丹”(也就是金刚果)。但由于有3台大巴车挡住了视线,记者还是无法看清饭店前的情况。

  晚上8时40分,有一台贵州交运集团大巴车进入饭店,道闸升起。记者瞅准时机,快步窜到大巴车左侧,躲过保安的监视,随后贴车一路小跑,终于进入到饭店封闭区域范围。正如投诉者所言,饭店门前两侧位置摆着金刚果、鹿茸等,墙上不显眼处有一块价格牌,写着“金刚果9元每克”。乘客刚下车,有3男1女立即来到摊位前,女的大声说:“这个金刚果不错啊,我上次路过时买了,今天还给我来一点!”3个男的不停附和。一些不知情的乘客立即围了过去,3男1女提着“买”到的金刚果进入饭店后立即消失。所幸的是,记者跟随的这辆大巴的乘客最终无人上当。 

  记者在饭店内待了20多分钟,其间,饭店门前所有的大巴车都陆续开走了,但记者发现,至少有7个“乘客”没上车,其中包括前面买金刚果的3男1女。知情人告诉记者,3男1女是“托”,其他人是“监测哨”。一些乘客反映说,他们在现场拍照和拍视频时,这些人就会围过来,抢夺手机,删除照片视频,并把“最近删除”文件夹里的视频照片清空,不给人留下证据的机会。

  大巴车都走了,记者出门又成了难题。记者以出去拿东西为由,请门卫开门,但门卫就是不开。没办法,记者只好等待新的大巴车进来又出门离开时,采取进来时的方式偷偷溜出了这个地方。

  部门:

  取证困难 执法无据 

  “9元一克,简直是天价!”投诉者一个个气愤不已。记者从网络平台查询到,跟大水客运饭店看上去一模一样的金刚果每克在0.5元左右。11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洞口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情况。 

  该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大水客运饭店有两个注册登记,一个是大水迎宾客运休息点,一个是土特产售卖。此处设局售卖金刚果已经好几年了,他们早就接到过投诉。今年4月份,执法大队曾派人两度进入现场,其中一次是穿便服进入的,一次是制服进入的,但拍摄取证均未能成功。 

  大水客运饭店以3男1女为“托”、多人做“监测哨”等情况均属实。但对方谋财,并未对乘客进行过人身伤害,加上交易时未留下任何不法记录,该局无法律根据对土特产售卖的注册登记进行强制性注销。在他们的督促下,今年7月,售卖点开始挂出价格牌,但还是有不少乘客反映陷入“斤”变“克”的局。 

  “乘客投诉时,我们都希望能提供现场拍摄到的证据,可惜都被售卖的人彻底删除干净,没有留下任何强卖的视听资料。”这位负责人表示,他们也处于两难境地:取缔,无法律法规和事实依据;不取缔,这些人做的这些事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还败坏当地名声。 

  “无论如何,不能让这种不法行为再害人了!”投诉乘客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尽早采取有效手段,取缔这种带欺诈性的强买强卖行为,还过往乘客一个公平的购物环境。(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方兴)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