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4:36:08 来源: sp20241228
中新网8月9日电 伴随着“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习近平一直看得很重。
从敦煌研究院到三星堆博物馆,从平遥古城到殷墟遗址,从云冈石窟到大运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到访百余处历史文化遗产,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在此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出进一步要求。
——“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看来,“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过程,正是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的实践,是对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探索。
“‘北京中轴线’将15个遗产构成要素在空间和时间纬度形成整体,共同向世界呈现了一个古今交融的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故事。”他说。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教授、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铭认为,强调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保护,是中国在申遗工作上提供的一种“中国方案”,即强调文化遗迹和自然生态的景观互动,强调民众参与保护,实现保护过程中人与遗产的互动、共生,体现“整体的人类遗产”意义,而这也可看作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抓手。
——“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文明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与时俱进。习近平曾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今,这些“宝贝”也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生活。
“‘博物馆热’成为社会现象,多地‘博物馆之城’建设成绩亮眼,文化遗产与文创、旅游等相结合,都在积极助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实实在在提升民众的获得感。”王铭表示。
在王铭看来,人的活态传承至关重要,这是文化和自然遗产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基础。此次“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公众的广泛热烈参与就很有代表性,体现了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的连接。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不仅带动了北京核心区环境的改善,民众广泛参与申遗过程,也使其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传播的重要力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文化动能。”吕舟说。
——“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促进文明交流方面有着特殊作用。在诸多外交场合,习近平多次话文物、说文化、谈文明,倡导“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
“世界遗产既是世界各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王铭表示,比如此次成功扩展申遗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中的中国东部沿海段落,保护全球迁飞候鸟的栖息地、停歇地和越冬地,推动国际交流非常关键。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此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指出此次申遗成功的更深意涵:“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时说。
2023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跨越几十年的两句话,贯穿着传承中华文脉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在世界大变局之下,人类文明面临发展与重构,中华文明将向何处去?
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说。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阚枫
|执笔:袁秀月
|校对:孙静波
|视觉:李雪瑶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