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7:48:23 来源: sp20241227
“有电梯、有安全扶手,布局也比以前更实用了。”来到新家的纪阿姨来回踱步,激动赞叹道。
2024年5月28日,北京市首个装配式危旧楼改造项目——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迎来入住的第一批居民。和纪阿姨一样惊喜的,还有楼上楼下20户老邻居们。
随着各地城市更新的深入实施,“人民城市”理念正融入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城市温暖不仅是对公共空间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提升,也体现在共建共治共享、与居民共同守护“乡愁”的细致入微处。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城市“新陈代谢”是否健康、有序,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体验。
“我国现在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超过40平方米,住房发展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新阶段。”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出席发布会时表示,面对新期待,住房建设要从过去注重速度、数量,转向追求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
桦皮厂胡同8号楼建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里的居民不乏居住几十年的老住户。50年来,这里的点滴变化见证着周边变迁,也承载着居民太多难以割舍的共同记忆。然而,随时光流逝的还有日渐老化的楼梯结构,已明显影响到居民的居住安全及生活质量,居民改造意愿强烈。
在人们共同期盼下,用时仅三个月,一栋位于北京主城区繁华地段的居民楼便拔地而起。
桦皮厂胡同8号楼改造前(上图)后(下图)实拍。受访者供图
如此快的建造速度,在桦皮厂胡同8号楼居住了几十年的不少居民还是头一回见。“起初还担心建房期间的居住过度问题,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搬回来。”
将原本15个月的建造工期压缩至3个月,背后依靠的正是日益成熟的建造工艺——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造技术。
“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模块化集成建筑能够将建造时间压缩至原来的20%。”中建海龙北京公司负责人陶阳向记者表示,这次改造采用了工厂生产与现场施工双线并行模式。通过科学规划,整栋建筑被划分为55个混凝土模块,待工厂加工完成后再送至施工现场吊装组建完成。
模块化建造提升建造速度,也有效降低了噪音、粉尘污染……理念和技术创新,结出实实在在的绿色成果,带来的是更温暖的民生温度。
模块化建造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顺应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各地城市更新工作正朝着更精细化的方向加速落地,一项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创新举措出现在各地案头上、街巷间。
2019年以来,我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的老旧小区25.88万个,惠及了4434万户、约1.1亿居民;同时,增设养老、托育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7.27万个,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地2800多万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4万多个、城市绿道10万多公里,让城市宜居更乐居。
从各地看,目前,北京已形成了以更新条例为统领、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为基础、各项配套政策为支撑的政策体系,城市更新项目库数量已从2021年的619个增长至2024年的1167个,项目范围涵盖居住、产业、公共空间等多方面;今年,上海将完成31万平方米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并以工业遗产绿色改造为抓手,统筹推进城市公共示范区建设,让居民在家门口便可尽享人文、绿色、温暖的城市体验;天津则将加快立法研究,从法治层面着手,规范、保障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倪虹表示,要适应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阶段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改革,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责编:王仁宏、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