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23:02:32 来源: sp20250101
作为长江文化艺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10月23日在湖北武汉启幕。长江干流流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13个省(区、市)的360多名非遗传承人将携210个非遗项目进行展览展示展演,全面展示长江流域非遗的魅力,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
长江流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00多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000多项。其中,蜀锦、苏绣、陶瓷、漆器、剪纸等非遗项目,技艺精湛,不仅体现了巧夺天工的工艺之美,也蕴含着勤劳奋进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的理念以及万物并育的思想。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展示了长江流域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流域的很多非遗项目在国际上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中呈现的青铜冶铸技术、丝织刺绣技术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汉绣曾登上米兰国际时装周,让外国人见识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保护好相关非遗项目,有利于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长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湖北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一部分,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例,早在唐代,人们就使用该技艺制作茶叶,为生活注入浓浓的茶香。如今,运用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发展起来的茶产业,已成为湖北省恩施州第一大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带动了8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
长江流域的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离不开对长江流域非遗的保护。做好长江流域非遗保护工作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用法治力量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长江流域各省(区、市)应注重强化法治引领,立足自身非遗资源禀赋积极开展相关立法,推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形成完善的非遗保护法律体系。
推动非遗保护主体多元化。非遗保护传承不只是非遗传承人的事情。要在社会上树立“人人都是非遗传承者”的理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长江沿线各省(区、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其产品和服务出口。
用科技手段为非遗保护赋能。与科技的结合,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不断焕发光彩,呈现出全新的时代感。推动长江流域非遗保护,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传统非遗产品的“科技含量”。比如,长江流域的湘绣近年来不断探索与科技的有效融合之道,有的建立湘绣云上博物馆,让人们通过指尖的点击即可欣赏湘绣之美,有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数字湘绣明信片,有的开发出笔记本、充电宝等湘绣文化创意衍生品。
打造非遗常态化传播模式。非遗保护离不开传播,没有传播就没有传承。推动长江流域非遗保护,要不断提高相关非遗项目尤其一些小众非遗项目的可见度,让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蔚然成风。长江流域各省(区、市),应打破条块分割障碍,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共同在大众媒体上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题、专栏,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题材纪录片,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优秀节目,不断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加强非遗的融合报道,推动非遗传播的常态化、专业化。
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长江流域不仅非遗资源富集,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加强长江流域非遗传承保护,应抓住文旅融合机遇,做好“非遗+旅游”这篇大文章,让非遗“融”出新生机,“合”出新活力。比如,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线路,建设非遗研学体验基地,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通过为非遗提供更多实践和应用场景来激发非遗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李骏 顾高菲,分别系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讲师)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