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场京港青年创新交流会上,他们因人工智能成为“忘年交”

发布时间:2024-12-27 09:56:39 来源: sp20241227

   中新网 北京7月28日电(李新媛)搭载乘客的无人驾驶汽车平稳走在路上,智能机器人不仅能握手比心、还会打太极……

  27日,北京经开区团工委、北京亦庄国际人才发展集团、香港大学北京校友会联合举办的2024年京港青年创新发展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紫荆文化广场举办。

  参加本次交流会的两地青年,异口同声地直呼“太智能了”。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不仅可以实现开放调用通讯接口,灵活扩展软、硬件等功能模块,还采用了其独立自主研发的全新人形机器人运动技能学习方法,实现了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

  “天工”在工作人员操作下展示复杂地形移动功能。 中新网 李新媛 摄

  “智能产业发展如此迅速,何时才能真正实现落地推广?”参观了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后,高中毕业生贝思达如是感慨。

  “目前来说,五年内还很难实现产品化落地,但在此阶段填补已经能落地的场景非常重要。”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副理事长李兴龙听到后,立刻热情回应。

  贝思达一直关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李兴龙毕业后到内地就业创业,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多年,偶然的一次搭话让两地青年成了“忘年交”。

  走在亦庄,仿佛置身“科幻之城”,贝思达对一切都感到好奇。他告诉 中新网 ,本次参观他十分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情况,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养老、AI和教育领域,这与李兴龙的想法不谋而合。

  智能机器人执行工作人员指令,为参观者“比心”。 中新网 李新媛 摄

  2010年,李兴龙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进入伦敦帝国理工大学深造。毕业后,他没有回到香港,而是选择到深圳工作。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为了更进一步接触到产业前沿,李兴龙又从深圳辗转来了北京。

  研发具身智能,更像是给机器人“做老师”。“使用泛化的通用大模型涉及到的技术含量较高,如果在泛化大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垂直大模型,各家公司每家负责各自的行业大模型,大家就能更加专注,对社会带来更广效应。”采访中,讲到关键之处,李兴龙还兴奋地用手比出机器人的大致形状。

  参加交流会的京港青年们在北京具身机器人创新中心合影留念。 中新网 李新媛 摄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青年提供了广阔舞台和无限可能,也在呼唤大量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新型青年劳动者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

  京港两地青年搭建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的发展平台,助力京港两地在促进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上大有可为。

  贝思达和李兴龙约定,等他毕业后也要从事人工智能研发,为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推动智能制造、聚焦产业变革,京港青年的友谊之花也在祖国大地这片培养人才的摇篮与沃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