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游,如何因地制宜(深阅读·文旅新观察)

发布时间:2024-12-26 01:03:46 来源: sp20241226

  图①:篁岭村的晒秋景象。   方华彬摄(人民视觉)   图②:游客在荆竹村体验采摘。   武隆区仙女山街道供图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自然风光和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富矿。近年来,重庆荆竹村立足特色地貌,江西篁岭村依托独特风俗,在科学保护与开发中推出多种旅游产品,有力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兴旺繁荣。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粗放式开发、创意不足等现象。发展乡村游,如何因地制宜?记者走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出的“最佳旅游乡村”重庆荆竹村和江西篁岭村,看乡村如何立足特色资源、促进文旅发展。

  劣势变优势——

  喀斯特地貌成为独特旅游风貌

  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所处地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传统农业视角评价,这里地块破碎、土壤贫瘠。这样的乡村,发展从何处破局?

  荆竹村的答案是:变劣势为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仙女山街道办事处主任李鹏程介绍,荆竹村位于武陵山片区,有许多喀斯特溶洞。经由专业团队评估策划,荆竹村从中选出了一些适宜开发的溶洞,来开发旅游。

  一个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天然溶洞,被打造成了溶洞餐厅。“现在洞外温度近40摄氏度,洞内温度只有不到20摄氏度。”李鹏程介绍,溶洞天然清凉,还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

  名叫“老虎堡”的溶洞内落差较大,当地就开发了探险项目,逐渐成为研学旅游的热门选择。游客可以穿戴专业装备,从高达80米的洞顶垂直下降至洞底,体验一把探险的乐趣。

  想要留住游客,旅游体验既要独特,也要丰富。在荆竹村寻梦园花果种植基地,蓝莓缀满枝头,游客们一边采摘、一边品尝。在专家指导下,本地果农用上了农家肥,对病虫害采取物理防治。“水果的口感和品质大幅提升,采摘水果成为许多游客来村度假的必选项目。”荆竹村党支部书记谌菊说。

  荆竹村还引进民宿设计师、艺术家等,把果园建成景区,把烤烟房改成图书馆,把土瓦房变成茶馆……

  在精心设计与经营下,昔日荒凉的小山村,成为充满田园意趣的度假区。2023年,荆竹村接待游客55万人次。

  风俗即风景——

  晒秋晒成标志性文旅品牌

  高山梯田、徽派建筑,在我国南方,类似的风光并不少见。但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在其中尤为突出,闻名遐迩。篁岭村的经验就是:风俗即风景,围绕农俗活动开发旅游项目。

  2009年,当地引入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对篁岭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开发之初,我们就在思考,如何把篁岭村的特色风俗融入乡村旅游。游客不仅有美丽的乡景可看,还有独具特色的乡韵、乡俗、乡味可感。”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说。

  篁岭村依山而建,缺少平坦的晒场。数百年来,人们在屋檐下、平台上晾晒农产品,形成了独特的晒秋景观。晒秋并不限于秋天,“秋”在这里指收获的农产品。在篁岭村,只要出太阳,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的农产品可晒——春晒竹笋,夏晒茄子,秋晒辣椒与玉米,冬晒红薯。

  “我们第一次看到晒秋景象就非常震撼。百米落差的山坡上,民居白墙黛瓦、错落排布,窗外的晒架托举着圆圆的竹制大晒匾,晒匾里有红彤彤的辣椒、黄澄澄的玉米,远望就像一幅清淡山水画,却有着缤纷点缀,很独特。”吴向阳说。他们决定把晒秋作为篁岭旅游的关键元素。

  由此便有了围绕篁岭村晒秋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举办晒秋文化节、设置晒秋最佳摄影点、开发晒秋体验项目……晒秋从当地风俗,变成标志性文旅品牌,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经过修缮,篁岭村上百栋徽派风格的明清古建也一同风靡起来。看梯田美景、晒四季农货、住古宅民宿,今年上半年,篁岭村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7月以来客流量超过3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超30%。

  要开发更要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惠及村里乡亲

  乡村旅游,可以凭借自然风光吸引游人,也可以依靠独特的风俗和烟火气留住游人。前者比如荆竹村,后者比如篁岭村。两者在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都面临统筹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荆竹村把保护原始自然风貌作为开发旅游的前提。荆竹村归原小镇小燕窝景观,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天坑,坑底平缓,一面绝壁,有天然的音响效果。村里本来想在这里建一个剧场,但因剧场建设需要动用钢筋水泥,会对天坑的原始形态造成破坏,于是取消了建设计划。对于像小燕窝天坑这样的自然奇观,荆竹村选择了更为谨慎的态度——保留原始风貌。

  “荆竹村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慎重考量每个旅游点位的生态状况,力求做到科学规划,避免过度开发,更避免破坏生态环境。”李鹏程介绍。

  而篁岭村则以科学的开发,促进了乡村的保护与发展。在开发乡村旅游前,篁岭村一度面临人走屋空的困境。因村里耕地少、产业少,不少村民外出谋生,很多民居因长期缺少维护而陈旧破败。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乡村人气兴旺。篁岭景区投入运营后,景区把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重新请回来。村民或布置晒秋景观,或在景区开商铺,还有的经营民宿。村民回来了,才有了原汁原味的篁岭晒秋,才有了农家小院里的乡音小调,才有了土灶上烹饪的本土小菜。只有留住原住村民,才能真实展示当地风俗本色。随着村里旅游日渐红火,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在家门口就有了很好的就业机会,篁岭村找回了久违的热闹。

  篁岭村还邀请本村和周边的手艺人、非遗传承人,设计非遗文化相关业态,不定期举行文化民俗活动。甲路纸伞、竹编、米酒、盘山花灯……篁岭村将活态非遗融入传统村落风貌,为游客创造了体验传统文化的丰富载体,而篁岭村的发展也因此愈来愈兴旺。

 

  本期统筹:刘静文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5日 04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