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05:26:57 来源: sp20241225
制度管根本、管长远。以改革为抓手,瞄准“短板”、扭住“牛鼻子”,通过制度创新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织密织牢制度之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找到了着力点和动力源
从“谈霾色变”、天天盼蓝天,到晒好“气”色、常常拍蓝天,北京市民用镜头定格大气治理成果。2023年,北京市PM2.5优良天数占比达九成,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2微克,与2013年相比下降64.2%。聚合制度力量,京津冀生态协同保护成果丰硕,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地标建筑长距离同框“合影”屡屡“出圈”。
在浙江,被称为宁波“小西湖”的月湖,十几年前遭遇“水质危机”,一到夏天湖水便发绿泛黑,不时弥漫臭气,游客经此绕道而走。浙江全面推行“河长制”后,通过水生态综合整治,月湖复现碧水清波。得益于河湖长制,过去那种“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九龙治水、各管一段”的分割管理模式被破除,一条条河流因众人呵护而重焕风采。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何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制度,无疑是一个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制度管根本、管长远。以改革为抓手,瞄准“短板”、扭住“牛鼻子”,通过制度创新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织密织牢制度之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找到了着力点和动力源。
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到主体功能区制度;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排污许可等环境治理制度,到绿色金融改革……一步一个脚印,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搭建起来。福建厦门筼筜湖从鱼虾绝迹到白鹭翩跹,流经浙江、安徽的新安江串起“共富风景线”,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架起“光伏长城”,抚今追昔,正因改革创新、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凝聚起长久稳定的巨大力量,神州大地涌动绿色发展之美。
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阔步前行的重要法宝。以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为例,目前每年国家财政生态补偿资金规模达2000亿元,安徽、浙江、江苏等21个省份建立了20个跨省流域补偿机制,已有28个省份开展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让改革和制度发生化学反应,就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护航。
实践永无止境,探索不能停步。江苏南京,全国首单植被综合碳汇价值保险生效,为绿色金融创新写下新注脚。被保险方在约定保险期内,林地、耕地等生态资源受损后,损失的碳汇有了补偿办法。陕西宝鸡,一企业油库油品发生泄漏,造成的污染虽然经过了应急处置,但受制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部分修复工作一时无法开展。损害已经发生,责任必须承担,当地确定一处占地10余亩的臭水潭污染治理为异地替代修复项目,丰富了环境损害担责的“多元解法”。一项项生态“微改革”“微创新”,以涓滴之力汇聚磅礴之势,与时俱进完善了制度、优化了治理。
今天,美丽中国建设格局宏阔、动力澎湃,万里山河更加多姿多彩。我们也十分清醒,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前进道路上,“问题清单”亦是“改革清单”。建设生态文明,仍需推动制度不断完善和各方面制度相互配合、有机聚合,仍需与时俱进谋划改革、推进改革、落实改革举措。
坚定不移吃“改革饭”、打“创新牌”,增强问题意识,坚持效果导向,激发内生动力,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定能进一步擦亮绿水青山的底色,提升金山银山的成色,更好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2日 05 版)
(责编:胡永秋、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