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08:16:33 来源: sp20250101
作为人类的认知经验与生存智慧的凝结,知识向来是构成文艺作品多元题材、情节逻辑、内涵底蕴等不可或缺的材料。事实上,知识本身就是一道审美景观,这份美感既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实践经验中,又内蕴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那些经典文学作品,以一道道隽永的知识景观回应读者对知识美的期待,引领读者在阅读中探见历史本貌、观照生灵自然、指点人生迷津、窥见科技风景、理解社会百态……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当下,从现在到未来,正是这些广阔而博深的知识精粹所传递出的审美价值,影响着一部文学作品的认知格局与思想厚度。
近年来,网络文学书写凸显出知识性趋向,各种类型的知识进入小说的故事内容、人物对话。创作者们常用各行各业、丰富多彩的知识来建构文本世界吸引读者,如以生活常识、职业行业等社会百科见长的现实题材,以史实典故、战争谋略、英雄往事的历史知识来吸睛的历史题材,以案件刑侦、逻辑推理等猎奇知识为主体的悬疑题材等。网络小说中的知识书写满足了读者的认知需求,体现了当下知识理性的时代认同与网络文学创作的融合。网络文学的知识书写在智性层面拓宽了网络小说的思维与视界,使得网络文学创作景观更为广阔。但与此同时,也导致大量不经成熟思忖和艺术加工的“知识炫技”创作现象出现。
网络文学领域的“知识炫技”是指在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以错用、滥用、尬用的方式将知识内容强行插入文本中,破坏了字里行间理性与感性表达的协调秩序,让作品的叙事性、审美性、文化性出现失衡。
目前来看,网络文学的“知识炫技”创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情况。一是凭空嫁接型的知识叙事。这在书写知识密集型工业、高科技产业等题材中表现较为明显。有些作者在创作时单纯考虑角色的设定,没有对知识素材做到精选裁剪,致使作品中充斥着大量凭空嫁接而来的“知识”,让作品的知识书写沦为流水账。如有的作品为了显示人物的高度“专业”,作者罗列了诸多外行人丝毫看不懂的术语,并且抛弃部分现实逻辑,一味迎合主角无所不能的角色设定,让人物在经过简单指点后就能迅速掌握一门复杂技能,惹得从事相关专业的读者忍不住在评论区“吐槽”。这种单纯为角色服务的夸张设定,损坏了科学知识的现实性和准确性。作者将笔墨投入一些无关痛痒的小技能上,流水账般的“知识炫技”让网络文学变得“臃肿”“虚胖”,变得不堪重负,无法清爽起来,更无法服务于作品的文学性建构,反而延缓了情节推进,过度的知识负担牺牲了叙述流畅度,审美效果的不连贯也造成读者的阅读跳脱。网络文学书写专业领域时应当建立在尊重知识和现实逻辑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进行角色设定,尊重文学美感的规律,这样才能营造真正有底蕴的阅读体验。
二是混充仿抄型的知识叙事。由于创作意图的不纯粹,有些网文割裂专业知识,甚至张冠李戴、注水抄袭,不但没有为塑造人物形象、提升作品内涵加分,反而彻底瓦解了文学作品的严肃内涵。比如有的网络文学作品将现实社会中即将突破或是正在突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直接搬入作品中,将现成体系的科技理论强行植入文本,并借着知识科普的名头,用广告软推送的形式为某个商品作宣传,强力的商业特性已经在本质上损害了作品的文学底蕴。
三是错误引用型的知识叙事。有些作者未经严格考证、错误引用知识,牺牲了知识自身的价值属性和启发意味。网络文学中历史类题材创作对作家的知识储备、文化视野、历史观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若不经细致考证细节,极易出现史观不正、史实谬误、格调低俗的失误,导致历史小说失去“历史感”。偏重想象虚构的架空历史小说也经常出现文化常识谬误,而以正史为依据的非架空网络历史小说,有的也出现对历史事实和人物的“胡乱改写”,使得作品文化内涵减弱,如对历史人物作“变形”的性格设定、改变历史走向的牵强情节、无视客观轨迹的战事描摹,都与历史真实背道而驰。
无论是作为文体类型的“知识文”“专业文”,还是作为内容元素的“知识叙事”,“知识+”作品已然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新现象和新经验。事实上,知识叙事的美感来自猎奇未知的愉悦和高级思维的严肃。创作者基于日常经验在大众普遍陌生的“知识地图”中寻找认识的“爽点”,“他域”的信息将读者的未知具象化,带来超现实情景中的知识体验。网络小说中的知识文、专业文生成了鲜活的行业话语系统,涌现了庞大的知识容量谱系。知识叙事的美感同样也来自文本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但是,荒唐的“知识炫技”破坏了这种平衡。这些旨在“知识炫技”的创作应当反思如何在车水马龙的创作市场中沉下笔墨,如何在严肃的知识理性中提升趣味标准,如何在一味追求快感中保证客观、严谨、健全的智识判断。
不少的经典文学作品融入了各种科学技术、社会风俗、典章制度和人文历史等专门知识,被公认为具有“百科全书”的价值。这些富含知识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因何能常读常新,甚至产出“新语”“新知”?根本在于它们既抵达了知识书写的深处,又回应了艺术高度的召唤,也因它们始终将知识性、叙事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奉为圭臬。
传统文学作家徐迟于1978年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一篇堪比历史文献的文学作品,书写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人生经历,在《人民文学》刊发后轰动一时,成为现象级的文学作品。单看题目也能猜到这篇作品与数学知识联系密切,那么徐迟是如何通过知识书写来为作品增色的呢?
首先是“知识化”的自我创作。作者不仅研习了很多费解难懂的专业数学知识,且与陈景润本人深切接触,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懂得了数学的神秘魅力,理解了陈景润的科研信仰,认同了他的价值坚守,完成了对知识的认知转变。这份亲身体察、来之不易的知识认知,不仅内化为作品创作的知识骨架,也令徐迟的书写态度更加真诚饱满。
但徐迟深知文学作品不是科普文章,更不是专业知识、主角履历的堆砌,因而作家再将知识“审美化”,赋予知识文学性。《哥德巴赫猜想》中第一节、第八节均有直接引用论文原文的部分。陌生费解的数学语言直接进入文本却没有让读者感到隔膜,正是因为作家以纯熟的文学表达和笔力构思破除了专业知识的距离屏障。如徐迟将论文的数学公式比作“动人的篇页”“人类思维的花朵”“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雪岭上的雪莲”等。读者读到这些华美的比喻,扑面而来的就是数学知识的美感与学者理性的力量。《哥德巴赫猜想》中,徐迟用潜心钻研的知识储备、纯净饱满的创作情感、诗意审美的文字表达,巧妙地解决了专业知识何以入文的难题。在他的笔下,数学知识被释放出超凡脱俗的美感,让读者不由得对科学家和知识理性表达出崇敬之情。当前,网络文学呼吁更多百科全书、史诗式的文学作品,这就需要创立符合知识叙事的趣味标准,达成知识和美的统一,将知识的书写融入人民生活之中,在准确考证、深刻学习的基础上将专业知识进行艺术加工转化。
网络文学的知识书写存在突出问题,也面临机遇。期待网络文学创作者以文学承载现实,以文心书写知识,以思想托举作品,让知识理性与人文情感、审美表达相互交融,创作出一批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佳作。
(作者:翟羽佳,系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编:杨曦、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