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6:21:29 来源: sp20250101
◎本报记者 王 春 刘 垠
实 习 生 肖钰周
“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全球格局中,对创新解决方案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9月8日举行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创新文化论坛上,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达成共识。本次论坛主题为“格物穷理,推动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由科技日报社、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承办。
“去年的浦江创新论坛,首次设立了创新文化分论坛。今年我们再次相聚一堂,大家都感受到,创新文化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了。”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碧涌说。围绕“如何培育创新文化”这一话题,他指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精心讲好创新故事,要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要推动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
架设科技交流互鉴的“拱顶石”
“培育信奉长期主义的创新文化刻不容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研究员田杰棠认为,经济学中的契约不完全理论表明,制度和政策很难穷尽所有场景,存在钻空子的道德风险,此时创新文化就能起到很好的“兜底”作用。
“文化是科技交流的‘拱顶石’,创新文化是科技进步的灵魂,我们已进入不确定思维时代。”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出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极综合的特点,推动着科学的疆界在深度、广度、速度、精度上不断演进。与此同时,学科交叉与集成空前活跃,催化着经济的新业态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
张碧涌认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文化与科技的交融互进始终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比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本身就是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典范。
“文化与科技融合,可以双向赋能。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例,一方面,在科技的加持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式焕然一新,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另一方面,当科技工作者投身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时,也可以亲手触摸历史的脉搏,进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张碧涌说。
人类的科学事业正不断进化并产生深刻影响。科学研究正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汇到企业创新系统、社会创新网络、国家创新体系中,推动人类社会逐渐进入知识社会、科技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科学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而且科学文化与创新文化相互交织、合流,共同塑造科技时代的新型文化形态。”清华大学教授李正风说。
呼唤“仰望星空”的创新文化
如何发现并培育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是当前世界各国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共同面临的命题。
田杰棠认为,发展未来产业应培育耐心的创新文化。“我们需要心有追求、仰望星空的人,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国有14亿人,肯定会有‘仰望星空’的人存在,只不过他们还在等待‘被发现’。”田杰棠说。
对于创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要给予充分的自由。“创新文化的核心就像是游乐场,必须允许人们玩耍、享受乐趣,因为创新本来就应该是充满乐趣的。”硅谷知名投资人史蒂文·霍夫曼分享道。他表示,从组织层面来说,创新团队不宜过大,领导者要学会挑选创新人才,倾听他们的想法,为他们打造自由、互信的环境,从而形成创新的闭环。此外,组织的领导者应当重视不同学科间碰撞出的火花。
匈牙利塞格德大学技术转让公司业务开发部部长布尔丘·格德里则强调了跨学科的重要性。他认为,“发展创新文化需要培养跨学科的战略家,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实现集成式创新。跨学科的方法使我们能够利用不同视角的优势,产生技术先进、文化共鸣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解决方案。”
此外,世界工业技术研究组织协会秘书长保罗·博若思在主旨报告中重点谈了在全球创新文化的培育中保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授汤姆·斯塔福德则在“英国的科技创新文化”主旨报告中,对英国的科研文化进行了反思。
(责编:王震、陈键)